还是挺有趣的,关于陈鲁豫我其实一直都很喜欢,最初最初的印象也很奇妙。我曾经尝试去找过我小时候在某个杂志上读过的一篇文章,但是始终没找到,已经不确定是不是我幻想出来的了。文章大致意思是讲 鲁豫在上学的时候,每次老师一个接一个地考背诵课文或单词,她有的时候没来得及背好,她会数好自己是第几个,大致评估会考到自己哪段,然后开始巩固,每次都非常完美过关。《还是要相信》是一本很有趣,很轻松的书,但我觉得也还挺深刻的。因为它记录了点滴,也书写了一些深刻。是鲁豫在经历很多事情,在这个时间写下来的很多感悟。我喜欢看我喜欢的人写感悟。这本书写在 2021 年疫情期间,开篇就在讲:2021 年了,我依然在阅读、看剧、看电影。我就莫名其妙地通过这样一句话,更加感受到了她的魅力。小时候在喜欢韩庚的时候,我就特别喜欢看他去做客《鲁豫有约》,当时除了一边觉得韩庚真帅啊,一边对主持人印象特别好。到后面被大家玩梗的 “真的吗?我不信。” 我会觉得有趣,但是依然觉得她是一位非常好的主持人(但是我也很喜欢发她的表情包)。后来就更有意思了,在脱口秀节目中看到她的身影,我发现 怎么小小一个人,能量居然如此之大。她的博识与幽默,

书斋絮语 · 20 天前
《还是要相信》:但愿今晚、今后风平浪静,而我从容淡定,宠辱不惊

一直在我书架中放着的书,终于找了时间读去读完了这本书。读完之后,我强迫自己必须要写下些什么。看完的感觉有点复杂,首先是在读的过程中,我划线了非常多的笔记,我觉得是好的观点好的方法。尤其是在产品交易相关内容中。但是另一方面,我代入比较少的原因是,从职业生涯开始,我就是个 toB 的产品经理,我甚至都不是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。所以很多比如案例、方法、理论,我就只能意会学习,但很难代入自己的实际工作中。而且很好笑的是,书中的很多案例,我都好想知道后面的答案,不过作者把问题跑出来就戛然而止了。但是想想,好像也很合理,毕竟是一份方法论,这是一个指导思想,而且很多问题的答案,其实也不唯一。另外一点很棒的是,俞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经济学与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。推荐的书 我也一一加入了书架,并开始阅读《第一本经济学》。我其实是对经济学、财务等绕着走的人,但是我越来越发现,这些是我没办法绕开的,所以不如直面它,感谢俞老师的推荐,这些书应该比较好上手阅读哈哈。我也曾经思考,做一个 toB 的产品经理,是否真的可以长久,因为你的产品来源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客户,甚至都不是你的老板。产品的用户,对比 toC 的产

书斋絮语 · 09-19
《俞军产品方法论》请永远抱有一颗积极的产品心

周末把李飞飞的自传收尾看完,通读全书之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我震撼与感慨于李飞飞的方向直觉和积极求证的努力。作为一位本科物理学的学生,机缘巧合与自我努力之后,开始研究计算机、研究人工智能,这本就是一件特别厉害的事情。在开始研究人工智能之后,坚定找出:“深入理解视觉可能是解开智能之谜的关键” 这一理论想法,也是非常让我震撼的。因为处在当下的我们都知道,大量数据集与准确数据标注意味着什么。这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,她的导师的提问:“我们非常熟悉颜色,但似乎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颜色,这不是很奇怪吗?我们只能说到颜色。当我说‘蓝色’或‘红色’时,你就知道我是什么意思,单着只是因为你已经见过这些颜色。我的话只是唤起了你的回忆,并没有传递新的信息。”我无法描述出,我看到这句话时的震撼。对分类的能量定义,分类是链接一切研究的核心思想,分类在理解视觉(甚至整个人类智能)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我其实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,“想象一下,如果把所有这些照片都放在一起,我们会看到什么,我们会看到整个世界的缩影啊!那就是从世界一头到另一头的日常生活的全部。”讲道理,还挺浪漫的。我觉得 李飞飞在探索人工智能的道路上,是非

书斋絮语 · 07-15
《我看见的世界》:请永远保持好奇心和勇气

小时候曾经读过余华老师的《活着》,到已经很久的现在,情节我可能不会记得多少,但是当时读完的震撼与悲痛是现在的我都还记忆犹新的。所以在那之后,并没有再读过任何一本余华老师的书。2024 年是我第一次经历至亲的离世,我很难描述清楚那种感觉,在有一天刷知乎的时候,看到有回答提到 “他只是走出了时间”,同时也提到了这本《在细雨中呼喊》,我才想要在现在这个时间再认真读一本余华老师的书。在整个读书的过程中,“震撼” 是我时常会发出的感慨。这是一段我知道的时间,但却很少触及到的故事片段与时代缩影。“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,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。”那个时代的愁与恶《在细雨中呼喊》是在一位孩童 孙光林 的视角下展开的回忆、经历与叙述。初初几章描述的是孙光林在回到南门之后,看到的他的哥哥、他的弟弟、他的父亲。作者很详细地描述了一个男孩子通过哥哥、父亲、同学对女性身体的向往、痴迷、不尊重和糟粕,让我感到非常震撼,与无法共情。我很难想象这样的事情曾经也许真实地发生过,又觉得放在那样的场景和环境中又是那么地,自然与合理。而后我看到孙光林的弟弟、父亲相继去世,他们的死状、死因各不相通,我没有过多地难过,只觉得

书斋絮语 · 01-03
在细雨中呼喊,在困顿中挣扎
粤ICP备202434920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