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把李飞飞的自传收尾看完,通读全书之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我震撼与感慨于李飞飞的方向直觉和积极求证的努力。作为一位本科物理学的学生,机缘巧合与自我努力之后,开始研究计算机、研究人工智能,这本就是一件特别厉害的事情。在开始研究人工智能之后,坚定找出:“深入理解视觉可能是解开智能之谜的关键” 这一理论想法,也是非常让我震撼的。因为处在当下的我们都知道,大量数据集与准确数据标注意味着什么。这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,她的导师的提问:“我们非常熟悉颜色,但似乎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颜色,这不是很奇怪吗?我们只能说到颜色。当我说‘蓝色’或‘红色’时,你就知道我是什么意思,单着只是因为你已经见过这些颜色。我的话只是唤起了你的回忆,并没有传递新的信息。”我无法描述出,我看到这句话时的震撼。对分类的能量定义,分类是链接一切研究的核心思想,分类在理解视觉(甚至整个人类智能)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我其实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,“想象一下,如果把所有这些照片都放在一起,我们会看到什么,我们会看到整个世界的缩影啊!那就是从世界一头到另一头的日常生活的全部。”讲道理,还挺浪漫的。我觉得 李飞飞在探索人工智能的道路上,是非

书斋絮语 · 16 天前
《我看见的世界》:请永远保持好奇心和勇气

小时候曾经读过余华老师的《活着》,到已经很久的现在,情节我可能不会记得多少,但是当时读完的震撼与悲痛是现在的我都还记忆犹新的。所以在那之后,并没有再读过任何一本余华老师的书。2024 年是我第一次经历至亲的离世,我很难描述清楚那种感觉,在有一天刷知乎的时候,看到有回答提到 “他只是走出了时间”,同时也提到了这本《在细雨中呼喊》,我才想要在现在这个时间再认真读一本余华老师的书。在整个读书的过程中,“震撼” 是我时常会发出的感慨。这是一段我知道的时间,但却很少触及到的故事片段与时代缩影。“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,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。”那个时代的愁与恶《在细雨中呼喊》是在一位孩童 孙光林 的视角下展开的回忆、经历与叙述。初初几章描述的是孙光林在回到南门之后,看到的他的哥哥、他的弟弟、他的父亲。作者很详细地描述了一个男孩子通过哥哥、父亲、同学对女性身体的向往、痴迷、不尊重和糟粕,让我感到非常震撼,与无法共情。我很难想象这样的事情曾经也许真实地发生过,又觉得放在那样的场景和环境中又是那么地,自然与合理。而后我看到孙光林的弟弟、父亲相继去世,他们的死状、死因各不相通,我没有过多地难过,只觉得

书斋絮语 · 01-03
在细雨中呼喊,在困顿中挣扎
粤ICP备2024349207号